您好!欢迎访问到邵阳三农网 请 登录注册
文章
当前位置:邵阳三农网 > 经济 > 乡村旅游 > 文章详细
顺风顺水迎官桥

这几天,大半个中国被雾霾笼罩,不由得又让我想起千里之外的故乡了。
    在我的老家新邵县迎光乡,石马江穿山而走,九曲蜿蜒;高凤山迤逦东来,山高林密。空气绝对是极其清新的。更重要的是,除了这洁净的空气与秀美的风光,这一方山水之中还有着许多久远的历史与人文古迹,能让人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
    在我的印象里,家乡那个小小的乡,最有代表性的名胜有三处。
    一为风打庙。

风打庙代表的其实是一个组团。包含背后紧紧依靠的高凤山、郭公岩与犀牛寨。风打庙是这个组团的门户,相当于那里的门脸。
    家乡是一处四面环山的盆地,中间丘陵错落,鸡犬相闻。高凤山为北面屏障,南侧与中部丘陵间形成一条低槽,东西长几公里,一条小河从西部山里冲出来,在槽底形成河床。
    因特殊的地势,北边的气流侵进来,遇上盆地里的暖湿气流,便在河床上撕打、纠结,这道河床便成了风的领地。盛夏酷暑,凉风习习;深冬严寒,山风呼啸。久之,当地人便在此择一处风水宝地建庙拜神,祈祝风调雨顺。风打庙由此得名。

紧挨着河床的郭公岩是高凤山的主体,由三座巨大的枰砣形山岩组成,三座山峰一排并列。关于郭公岩,当地就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当地有同胞三兄弟,分别叫大郎、二郎、三郎,平日里靠烧木卖炭维持生计,孝顺勤劳、本份善良在当地是有名的。有一天他们三兄弟的事迹引起了天神的注意,便想将他们召入仙班。一日,兄弟三人像平常一样踏进高凤山,寻得一棵古树,但见其漫天藤蔓交错缠绕,竟不知绵延至何处,三人见状甚喜,以为可以烧一大把木炭满载而归。于是,三兄弟熟练地点燃了古树。火势迅速蔓延,不一会已是火势熊熊。正当三兄弟轻松谈笑之际,却见火焰突然直上云霄,霎时间,天空风卷云涌,祥云骤现,万丈霞光从云端倾泻而下。少时,从天际传来一飘渺空灵的声音:“郭公三神,还不速速归位!”原来是天神在高凤山上种下了能引发神灵共鸣的木香树,引三兄弟羽化成仙!一瞬间,三人的褴褛衣衫化成紫冠金甲,同时脚底祥云四起,三兄弟腾云而去,其肉身便留在凡间幻化成三座紧邻的大山,成为高凤山南面的主峰,被称之为郭公岩。民国时期,迎光乡的前身,系原新化县永固镇高凤村。原永固镇镇长周蓉轩在其《古迹桥梁茶亭庵院记》中称:“高凤山,石壁百仞,耸立如削,为全村山脉发龙之所,故以高凤村名焉。”其间所说的“石壁万仞,耸立如削”就是指的郭公岩。
    高凤山后有犀牛寨。“草木鲜美。顶上有泉瀑出。”民国时期《周氏族谱》记载,夏天在山上放牛,基本不用管,晚上牛会自动到一山顶的沼泽处共眠,只需隔数日安排一人,“放涧水以洗秽污,从无瘟失之弊。”究其原因,原来是山上有一巨蟒,“每出入于涧”,从不伤牛,甚至还起到了保护作用。不料一日被牧牛的人发现,“以为害,持斧斩之。”此后再放牛上山,牛群便从此“互相羝触,或瘟或失,遂不敢再放矣。”
    除了大蟒的传说,犀牛寨还因其在战乱中攻不可破而著称于史。
    明末清初,闯王李自成部将袁宗第部,入新化境内,驻高坪筹集粮草,家乡民众纷纷逃上犀牛寨躲避战乱。“县中逃避各寨者,多被攻破。”唯独犀牛寨久攻不下,安如磐石。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军抵境内,乡人再次前往犀牛寨,搭篷迁居其上,再次成功躲避战火。自此,犀牛寨因其“有险可恃,有泉可饮,有土可耕”,成为家乡人民危难时刻的桃源之地。
    迎光乡自风打庙往西地域,因其险要地势、久远传说与历史人文,一度被家乡人神化。除风打庙外,乡人还在高凤山设观建庙,曾有天龙庵、天龙观等,但逢神节或困顿之时,便进风打庙一带焚烧木香虔心祭拜。郭公三郎也成为风打庙一带民间最敬侍的神,有的人家在家里专门供奉,这算是我的家乡独有的神祗了。民间传说,只要到风打庙一带去祈福,命途多舛的人便能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大旱多灾之年来此祈愿也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故人们也习惯称风打庙为顺风庙,以示其之灵验。
    第二处是顺水桥。
    在老新化县境内,以顺水桥命名的老桥有两处。
    一处为现新化县圳上镇的一座石墩风雨桥。该桥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当地陈姓大邑捐建,是附近村落出行的要道,现今桥上木柱上还保留有文革标语。
    另一处则为迎光境内的顺水桥,距离现乡政府不到一公里。
    与前一座顺水桥相比,迎光境内的顺水桥要古老得多。据清代《新化县志》记载,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即1617年,距今已经近四百年光阴。
    名为顺水桥,实际上是借势石马江畔的悬崖修筑的一条古栈道,“左临深渊,右旁峻板”。栈道虽“长不及千尺”,但当初却是由近百名石工劳苦营作,直接在石壁上精凿而成,“经年乃开通”。栈道凿成后,于栈道石壁打有108个接眼,安有108道挑梁。又于临河一边架设栏杆,栏杆立于挑梁上,挑梁楔于悬岩上,下架斜木支撑,上铺板道,“颇牢固,可驰车走马”。但由于栈道高不过五尺,过去官员乘稍高些的轿至此,只能人员下轿,再由轿夫将轿子作九十度躺倒打横,才能穿过栈道,因此有“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之说。

清代《新化县志》对顺水桥的记录

因挟山水之美、险要之势、打造之难,顺水桥曾名冠宝庆,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民国时期,顺水桥栈道还曾存有76道写满诗赋的牌匾,每一条挑梁、石柱均刻有若干诗词联对。边上悬崖镌刻有“长虹飞渡”四个大字,苍劲挺拔,极有古意。光绪年间县志载:“顺水桥,在高平水左岸,有‘长虹飞渡’磨崖四大字,明县令郑澧阳题。”在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的交通遗产名录上,三湘大地地势最险路段古迹仅有四处,其中迎光顺水桥就榜上有名。
    特别令人遗憾与痛心的是,这样一座极具历史与人文价值的古迹,却于1996年因新建公路而长埋地下雪藏。
    2016年4月下旬,我借回乡采风之机,专程来到迎光顺水桥原址。石马江水流依旧,古栈道却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现代化的水泥马路,车辆不断穿梭而过。马路紧依的悬崖默默伫立,仿佛要向我诉说些什么。
    同行的乡干部找来了几位当地的老人,无意中又让我获得了更多的关于顺水桥的故事。
    据老人讲,顺水桥一直流传这样一个传说,说是远古时期,有一位神仙从当地路过,涉水过石马江,手扶崖壁时,千年指尖在悬崖上不小心划了一下,不料竟留下一条深槽,久之竟变成了一条险道。到了明代,地方官员借势在槽洞上再加工,便有了后来的顺水桥。原来栈道内还曾有清泉滴水,久之成石,形成一只巨大的石乳,当地称之为“金瓶”。1945年湘西会战打响,日军到当地烧杀劫掠,把“金瓶”掠走,从此槽内清泉永断,再也不滴水了。
    无独有偶,后来我到相邻的隆回县侯田乡文升村采风时,当地的村干部带我到一处名为驼背殿的古迹参观。一道山泉从峡谷间奔腾而下,气势如虹,一到谷底,水势却陡缓,形成深潭。村干部告诉我,这深潭下有一条阴河,直通几十公里以外,就是从顺水桥栈道的悬崖下汇入石马江源流。我很好奇地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的。村干部说,老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为了验证真假,当地人曾特意找来一筐瓜子皮,从这里倒下去,没想到,过了一小时左右,瓜子皮果然成片从顺水桥栈道下方的水里冒了出来。村干部的描述让我将信将疑,也让故乡的山水多了一份神秘。
    第三处便是迎官桥了。
    今天之“迎光乡”中的“迎”字便取自于“迎官桥”之名,有继承沿袭之用意。
    迎官桥一名,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据史料载,三国时期,吴置高平县,县址就设在今湖南隆回县高平镇的石脚村,距迎光不足五公里。从石脚至宝庆、新化方向,系一条古官道。但凡朝廷有官员前来上任或是传旨、巡视之类,县内官员或有声望的乡绅代表必是要提前到此相迎的。据称古时在小河上建有木桥,桥上有专门供官员歇脚的桥亭,迎官桥因此而得名。如今桥早已不在,“迎官桥”之名却沿用至今。

明代家乡地图,圈红线处即为“迎官桥”

由于这里自古就是出关要道,各种物流人马以此为驿,迎官桥老街一直是周边繁荣之中心,故亦有“迎官市”一说。大凡家乡要人莫不在此停留或歇脚,湘军统领曾国藩、舆地世家邹汉勋家族、毛泽东老师袁吉六、后任国民党中央常委的袁朴、著名秦史专家马非百、早期革命党人谭人凤、革命烈士彭慕陶等都在迎官桥老街留下过足迹。民国时还曾在此设乡公所。我小时,老街专设墟场,每月逢3、8赶场。周边新化、高平、巨口铺、龙溪铺甚至百里之外的邵阳人都习惯到此赶集,老街一度名噪周边。
    迎官桥以周姓族人为主。据清道光年间的《周氏通谱》记载:“鼻祖存仁公宋嘉定年间偕妣朱氏官任宝庆,契龟于梅邑之迎官桥而筑室焉。”据称当时周家始迁祖存仁公,见迎官桥,但见“石仓挺峙,砥柱江滨,目注心怡”,当即决定安家于此,期待“异时大启门闾,称为巨族未可量也”。果不其然,此后迎官桥周家越发繁衍壮大,人才辈出。官位最大的景贤公当到了南京总督,“始任西蜀重庆太守,旋升应天(今南京)军民道。”可谓跨宋元两朝,任满后荣归迎官桥,从此“绵绵翼翼,累叶相承”。
    距迎官桥老街往北数百米。至今仍有由数座老板屋组成的院子。民国时期因为出了全国知名的平民教育家周方而闻名遐迩。某种程度上,迎官桥就是现在迎光乡的人文根源所在,追溯迎光的历史,主要就是追溯迎官桥的历史。当地“崇礼义而多嗜经籍”的风气延续至今,也成为今天故乡的文化内核。


 
 家乡正好处于大美湖南之心,系古梅山地域

风打庙、顺水桥、迎官桥,这是故乡的三张名片,饱含了家乡的山水之美与人文之美。多年以来,这三处地方一直是故乡缠放在我心头的情结,无法割舍,思之情切。有时泛起乡愁,我又总觉得这三处似又有相通之处,但也没有细想。直到有一天,家乡主官到北京推介全域旅游,提出要将所在的县打造成“大美湖南之心”,我心一动,我那从久远的历史烟云中走来的家乡迎光又应该怎样与这“大美湖南之心”相融?三处代表性的名胜迅速在我脑海中浮现,之后纠缠、重组,再纠缠,突然灵光一闪,风打庙挟山水之美与祈福之诚,其传说中的灵验,不正是反映人们对万事如意的美好期盼么?而顺水桥的打造,同样体现了家乡人们不畏天险、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征服自然的力量,再与迎官桥“崇礼义而多嗜经籍”的人文精神融在一起,当即,“顺风顺水迎官桥”从我嘴中脱口而出。“顺风顺水迎官桥”,既从字面上包含了三处有代表性的名胜,让山水之美与人文精神融合一处,又能反映出千百年来家乡人文发展的轨迹与愿景,读来通俗,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我大胆设想,“顺风顺水迎官桥”这句话,大概就是故乡以后打造旅游的口号了!(周志懿)


 


文章评论
我要评论>>
理事会成员 | 会员注册 | 关于我们 | 服务范围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专家顾问团 | 网站招聘 |
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涉农信息门户 工信部网站备案编号:湘ICP备19014692号 直通管局:工信部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邵阳三农网工作交流QQ群:147232156 本站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投稿邮箱:910569090@qq.com 技术支持 创新科技
湘公网安备 43051102000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