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到邵阳三农网 请 登录注册
文章
当前位置:邵阳三农网 > 要闻 > 高层声音 > 文章详细
李万千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李万千
                                 (2013年3月29日)

 

同志们
  这次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全面总结全市五年来“三农”工作,研究部署2013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市委、市政府对开好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委会进行了专门研究。等会,市委张亦贤副书记、龚文密市长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五年来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绩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严重冲击和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等不利影响,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好局面。尤为可喜的是,一些工作亮点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多项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在国家层面:全国优质杂交稻生产现场会、全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现场会、全国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总结会、全国草原草山工作会等4个国家级会议在我市召开。全市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畜牧“瘦肉精”大要案查处工作受到农业部通报表扬,全国农运会获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5枚,总分名列全国第三。邵东、武冈、洞口、新宁、隆回、邵阳等县市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武冈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隆回被评为“中国金银花之乡”,邵阳县被冠名为“中国茶油之都”,绥宁被评为“中华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县”和“中国竹子之乡”,新邵被授予“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县”,新宁、隆回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城步南山获“中国第一牧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青少年绿色健身营地和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等“国字号”招牌,市水利局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模范之家”,市气象局被评为全国气象部门政务公开先进单位,城步县供销社被评为全国供销系统先进集体,洞口县金地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在省级层面:全市生猪、肉牛、奶牛发展数和出栏数、林业、扶贫开发、植保植险(病虫害防治)、土肥、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招生等工作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山羊发展数和出栏数、农业综合开发、水利争资争项、烟叶生产等工作排名全省第二;农村能源、家禽发展、减负和农经管理、农民素质教育等工作名列全省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建设、国有垦区危房改造等工作排名湘西片区第一。全省农村能源、山地玉米、绿色防控、蔬菜产业发展技术、退耕还林、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花卉产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林业计财统计、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河道管理、农业综合规模开发、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暨油茶产业开发、“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暨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移民产业开发、供销合作社工作、特教中专招生、“三农”论坛等工作在邵阳召开现场会。全市先后荣获全省粮食生产、“芙蓉杯”水利建设竞赛先进市称号,邵东被评为全省经济强县和全省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隆回获全省水利建设强县称号,新宁、邵东、洞口、武冈、绥宁等县市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五年累计荣获省级各类奖励和荣誉117批次。回顾五年来的农业农村发展,有四方面成绩值得充分肯定。

    1、产业兴旺,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五年来,全市农业总产值连攀新高,2012年达到369.42亿元,比2007年增加130.43亿元,年均增长5.2%。粮食生产喜获丰收。2012年粮播891.3万亩、总产347.3万吨,比2007年增加49.5万亩、16.8万吨,实现历史性“九连增”。经济作物稳定增长。柑橘、药材、烤烟、蔬菜种植规模分别达94.2万亩、51万亩、8.93万亩、136.2万亩,分别比2007年增加58.9万亩、6.42万亩、3.07万亩、0.2万亩。畜牧水产巩固发展。2012年出栏生猪1082.33万头、肉牛61.99万头、山羊81.08万只、家禽5660.8万羽,分别比2007年增加134.1万头、23.95万头、35.87万只、659万羽。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12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31家;实现销售收入270亿元、增加值78亿元、出口创汇7.7亿美元,年均增长10.8%、25.6%、51.6%。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321家,比2007年增加69家;实现增加值64亿元,年均增长18.94%。农村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休闲农业累计接待游客3040万人次,年均增长16.6%;实现销售收入25.7亿元,年均增长17.8%。
  2、基础夯实,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观。五年来,累计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35.13亿元,年均增长24.8%。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全市有林地面积165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211万立方米,分别比2007年增加136万亩、112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56%,比2007年提高2.06个百分点。水利建设取得好成绩。我市整体纳入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范围,崀山(犬木塘)水库、木瓜山第二水源建设列为全省重点项目。完成除险加固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5座、小型水库341座,列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6个,启动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35个。农机工作成效明显。补贴农机具24.6万余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400万千瓦,比2007年增加114.87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48%,比2007年提高9个百分点。农业综合开发扎实开展。完成投资23.4亿元,实施土地治理项目78个,改造中低产田51.3万亩,改良草山4.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3.1万亩。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施了三轮市级新农村试点建设,推进12个试点镇、38个示范片和800个示范村办点示范。气象、水文、防灾减灾等工作富有成效,建成310个自动雨量站,治理3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矿山环境破坏区。
  3、民生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五年来,全市农民收入逐年快速增长,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36元,比2007年增加2225元,年均增长12.13%,实现历史性“九连快”。8个县市成功纳入国家武陵山区域发展与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扶持范围,争取和整合各类扶贫资金36亿元,减少贫困人口31.6万人。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783处,解决173.5万农村人安饮水问题。新建沼气池6.12万口、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867处、大中型沼气工程13个。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7万人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7.2万人次、创业培训1.8万人次、扶贫培训85万人次、残疾人培训9750人次。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补贴46.53亿元、低保26.3亿元、五保供养金3.8亿元、救灾资金3.2亿元。改造国有林场危旧房8693套。新建和改建敬老院86所、村级五保之家26所。建成市殡仪馆、陵园和烈士纪念园。102万农村老人领取养老金,新农合覆盖全体农民,免费实施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6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4、社会稳定,农村改革创新取得突破。五年来,启动实施农村土地二轮延包,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林权“铁证”颁发整体到位。实施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投融资体制、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和水价改革,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益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组建农民用水协会462家。协同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粮食流通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完成市茶铺茶厂和市火车南站管理区体制改革。大圳改革改制取得重大突破。有效巩固殡葬管理改革成果。组建农村商业银行2家、村镇银行1家、小额贷款公司6家。流转耕地94万亩,扶持3000亩以上大户57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78个,会员人数32.6万人。出生人口素质显著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左右。移民、供销工作、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动物防疫、涉军及其他特殊群体维稳等工作富有成效,社会大局和谐安定,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回顾总结五年来的农业农村工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和体会是:一是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落实“重中之重”不动摇。五年来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最好、农民增收最快的关键因素是,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不放松“三农”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政策和决策部署,在思想上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在领导力量上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在资金项目上坚持逐年向“三农”倾斜,充分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始终坚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不放松。牢牢锁定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地区优势、产业优势,坚定不移地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动农民创业就业,有效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三是始终坚持夯实发展基础、改善民生民利不松懈。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民利工作,扎实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生态建设、农机推广、科技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进农民福祉。四是始终坚持创新机制体制、增添发展活力不停步。始终把机制体制创新作为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动力,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建立农业支持与保护机制,探索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健全农业综合配套体系,强化“三农”工作机制,为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对继续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至关重要,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市农业农村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仍然脆弱。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落后,“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村要素资源外流、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农业农村外部挑战压力仍然很大。自然灾害风险、市场波动风险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影响不可低估,农产品需求增长与资源约束趋紧、农业低效与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等矛盾的影响不可低估,农业连续多年增产增收后滋生的盲目乐观、忽视懈怠倾向的影响不可低估。三是农业农村转型升级进程仍然缓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处在艰难爬坡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仍处在负重前行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仍处在探索起步阶段。因此,我市在连续9年增产增收的高基数上,促进农业农村持续发展的任务越来越重,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势头的压力越来越大。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寻求破解之策,通过加快发展逐步解决。


                        二、准确把握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对如何解决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作出了重要部署,其中最核心、最突出的就是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明确“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的根本途径”。这为我们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抓好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我们务必要把握好以下四大问题。
  1、关于农业现代化建设问题。客观地说,我市农业仍然是传统农业,我市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我市农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按照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特色化、机械化的要求,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有效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发展好现代农业,就要在“打基础、兴产业、强素质”上下功夫。打基础,就是要抓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落实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和娄邵盆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推进崀山水库、市区第二水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江和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市区和县城防洪堤防洪工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山塘的维修加固和水渠的兴建维修工作,解决“最后一公里”到达问题。加强乡村道路建设和维护,合理规划和建设农村机耕道。开展“三区三边三年”绿色行动,加大造林绿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兴产业,就是要坚持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市场化思维、科技化手段,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培育建设集中连片的生猪、乳业、桔橙、药材、烤烟、油茶、竹木等优势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基地,做大做强新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到2017年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达到360家,其中年产值1亿元以上20家、10亿元以上5家。强素质,就是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加大良种和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力度,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培育一批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农业担保体系和政策性保险体系,改善金融、保险等涉农社会化服务。
  2、关于城乡发展问题。当前,我市最大的发展差距仍是城乡差距,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仍是城乡二元结构。在城市和农村发展水平都不高的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通过一手抓城镇化,一手抓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践表明,农村人口转移、农民工回流投资创业,大部分趋向县城和中心镇。我们在提升大中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的同时,重点抓好县城和中心镇的提质扩容,加强住房、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增一批全国全省的示范镇、中心镇和特色镇,切实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要依托优势资源,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发展城镇二三产业,引导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引导投资者和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创业就业。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万人。要稳妥推进人口城镇化,健全完善户籍、子女就学、劳动报酬、医疗卫生、住房租购等制度,创造条件让农民工进城安家。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以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针对当前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上的城高乡低、质量上的城优乡劣”等突出问题,落实好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的方针,以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为抓手,坚持规划引导和建管并重,切实加强水、电、路、气、通信、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配套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年建好50个新农村示范镇、100个示范片、1000个示范村,帮助5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3、关于农民增收问题。农业发展质量的好坏、效益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农民收入上。所有政策措施,归根结蒂都是为了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然实现了“九连快”, 增幅连续5年接近或高于城镇居民收入,但仍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要确保2017年农民纯收入突破9000元大关,实现 “收入倍增”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要遵循“三农”发展规律,既要抓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逐步增加农业投入和对农民各项直接补贴,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又要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征地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房屋产权制度、集体林权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增加土地承包权、林权等财产性收入。既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稳定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又要进一步依托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坚持不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4、关于经营体制问题。随着城镇化深入推进,农业比较效益的不高,我市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农村土地流转需求增加,低效利用农村土地的现象凸显。“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逐步成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发展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解决农业生产后继无人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以及多元化、多类型农民合作社,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克服农业生产有规模但效益不佳的局限。


                        三、扎实抓好今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工作


  今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紧扣一条主线,瞄准二个方向,实施‘三个十’工程,实现五个确保”。“紧扣一条主线”,即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这条工作主线。“瞄准二个方向”,即瞄准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二个方向。“实施‘三个十’工程”,一是完成十大指标。实现农业总产值增长3.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粮食总播890万亩、总产345万吨以上;发展烤烟12万亩、30万担;发展生猪1700万头、出栏超过1200万头;完成造林35万亩;推广农机具4万台套;建设沼气8000户;减少贫困人口1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二是建设十大项目。力争完成木瓜山第二水源工程和崀山水库立项工作;开工建设隆回东风水库烟草水源工程;竣工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12座;解决30万以上农村人安饮水问题;启动市区城市“四水治理”防洪堤工程;兴建100万亩粮食核心区;打造新农村示范镇12个、示范片15个、示范村200个;建成10大城镇特色蔬菜基地;完成大圳改革改制工作;开工建设10大亿元畜牧水产项目。三是做大做强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培育浩天米业、东方新绿洲、瑞柏茶油、湖南邵东黄花菜有限公司、湖南大成粮油、武冈华鹏、新宁满师傅、绥宁银山竹木、隆回国药控股、洞口三可公司等10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五个确保”,即抓好防汛抗旱,确保不出现人员群死群伤;抓好动植物防疫防治,确保不发生大面积动植物疫病流行;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抓好森林防火,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抓好涉军、移民、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稳控工作,确保不发生恶性群体上访事件。
  围绕这一思路,我们要继续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1、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经营。一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强化农资供求调度,确保粮食总播890万亩、总产345万吨以上,重点发展优质稻470万亩、玉米135万亩。因地制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柑桔95万亩、中药材65万亩、油菜132万亩、烤烟12万亩、蔬菜145万亩。推进规模养殖场和畜牧小区建设,出栏生猪1200万头、肉牛65万头、山羊83万只、家禽5700万羽。创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12个。二要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通过市场的办法,兴办一批新型农业、林业加工企业。扶优扶强现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逐步向园区集聚,创造条件组建企业集团,力争新增省级龙头企业5—7家,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增长18%,其中规模企业销售收入增长20%。三要进一步创优农业品牌。加强品牌整合,抓好农产品展示、展销、推介工作,办好首届湖南·邵阳农产品博览会。加大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创建力度,创建“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万亩、绿色食品材料基地示范县1个。四要充分发挥市场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加强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每个县市区至少组建一个现代农产品流通公司,培育一批农民购销合作组织和营销大户。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资供应的主渠道作用。
  2、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继续开展水利建设“芙蓉杯”竞赛活动,争取省以上可预见水利资金15亿元,抓好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规划前期工作,开工建设东风水库,争取木瓜山市安全供水工程和崀山水库项目立项,启动市区城市“四水治理”防洪堤工程,竣工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12座,争取实施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3座,完成中小河流治理24条,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9个,解决30万以上农村人安饮水问题。在农村生态建设方面,大力开展“三边三区三年”绿色行动,重点抓好衡邵高速公路、资江两岸、320、207国道、洛湛铁路以及主要城际干道沿线荒山造林,完成植树造林35万亩、低效林改造27.64万亩、幼林抚育60万亩,启动市级生态公益林补偿和保护工作。完成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6826户,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8000口,建设大型沼气工程4处,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600台、太阳能路灯800盏、省柴节煤灶4000台。在农业综合开发方面,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30个,完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6个,建设高标准农田5.58万亩,改良草山0.88万亩。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强化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在农业“集中育秧”补助项目中的运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6500万元,推广各类农机具4万台(套),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31万千瓦。在气象水文方面,强化天气及时准确预警预报工作,抓好水文雨量点的维护管理,完成市辖三区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站改造升级,增设负氧离子监测站1—2个,夯实农业防灾减灾的技术支撑。
  3、继续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要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要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注重以产业为主导,以园区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着力发展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开放经济和绿色经济,推进农业由生产普通农产品向主要生产特色农产品转变,确保1—2个县市区跻身全省经济强县市或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二是要提高新农村建设办点水平。市本级继续推进第三轮市级新农村建设办点示范工作,重点抓好21个示范村建设,力争把龙头示范片建成全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样板。各地要大力推进“百城千镇万村”工程,切实抓好800个示范村、28个示范片、12个省定为民办实事项目示范村建设。各县市区至少完成1个试点镇的规划编制,力争打造2—3个高标准新农村示范片亮点。三是要推进扶贫开发。抢抓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机遇,切实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四是要抓好移民工作。严格落实移民后扶政策,推进移民避险搬迁安置,加强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发展移民种养产业,培训移民5000人,确保移民增产增收。五是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8.5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6万人次、返乡农民工培训4.8万人次,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0万人。六是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规范管理。修建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新增托养机构2家。
  4、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继续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鼓励集体所有资源资产参与产业开发。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推进国有林场、苗圃改革。出台土地流转办法,开展乡镇信托流转试点,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流转土地90万亩以上,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者。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60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联合社1-2家。继续抓好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投融资体制、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和水价改革,完成大圳改革改制任务。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鼓励发展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
  5、继续维护农村和谐安定。巩固和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强对各种涉农收费和村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的监督管理。强化农村基础组织建设,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社区性社会组织。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探索建立村级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机制。加强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动植物病虫害防疫防治、涉军群体维稳等工作,切实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农村大局和谐稳定。


                           四、着力强化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保障措施


  面对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强化保障措施,着力创新方式方法,切实增强执行能力,努力提高“三农”工作水平。
  1、着力加大领导“三农”发展的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工作部署中突出“三农”,在精力摆布中偏重“三农”,在政策措施中倾斜“三农”,在检查指导中强化“三农”。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分管领导要全面负责,确保力量不削弱,工作不放松。各级涉农干部要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强学习,深入调研,领会新要求,把握新规律,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不断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水平。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效提高基层组织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战斗力。
  2、着力创新统筹“三农”发展的机制。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配套制度。完善“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农村,确保支农投入总量、增量、比重、增幅都有提高。坚持用规划引领发展,抓紧在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态文明等方面,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探索建立城市工作与农村工作、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制度,通过工作通盘研究、政策协调配套、干部交流任职等途径,促进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和城乡工农互促共进。
  3、着力凝聚推动“三农”发展的合力。要落实“三农”工作责任,围绕总体目标,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细化量化到每个县市区和相关部门,把责任落实到相关领导和责任人。要强化部门配合,农口部门与涉农部门要认真履职、各负其责,倾心为农,真心扶农,专心助农。要加强资源整合,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等重点领域资金整合办法。要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农村。要注重保护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广大农民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作用。要健全“三农”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综合考评办法,重点加强对县市区“三农”工作绩效评价,对取得显著成效的要给予表彰奖励。要加大对“三农”工作的宣传引导,营造浓厚的亲农、重农、强农、兴农、安农工作氛围。
  同志们,农村是希望的田野,农业是恒新的产业。我们一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编辑:001


文章评论
我要评论>>
理事会成员 | 会员注册 | 关于我们 | 服务范围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专家顾问团 | 网站招聘 |
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涉农信息门户 工信部网站备案编号:湘ICP备19014692号 直通管局:工信部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邵阳三农网工作交流QQ群:147232156 本站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投稿邮箱:910569090@qq.com 技术支持 创新科技
湘公网安备 43051102000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