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到邵阳三农网 请 登录注册
文章
当前位置:邵阳三农网 > 动态 > 县市区动态 > 文章详细
于家大院举办盛况空前的清明大祭扫活动

    邵阳三农网讯:4月7日上午,中国传统古村落绥宁县李熙桥镇李熙村于家大院送走最后一批回乡祭祖、观光的远方客人。至此,为期三天盛况空前的于家大院第七届清明大祭扫活动圆满结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起,于家大院相邻六县于氏后裔清明大祭扫活动就初具规模,后逐渐形成每五年一届(近三年为每四年一届)、2000多人以上现场参与的合族大祭扫的规律模式。每届大祭扫活动为期三天,都有四个主要议程:一是民俗庆典,二是清明大祭扫,三是为优秀学子和大孝子颁奖,四是族众大会餐。
    本届大祭扫活动更是盛况空前。由于近几年当地政府做实于家大院人文旅游文章,加快于家大院发掘、修缮、保护和宣传力度,于家大院相继获得县、市、省三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古村落,国家集中成片传统古村落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利用示范村,被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新华网、中新网、百度、新浪、网易、湖南日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邵阳日报、北京晨报等主流媒体集中推介,昔日小家碧玉逐渐退去稚妆,引发世人关注,成为人文旅游胜境。本届大祭扫不仅于家大院相邻六县于氏后裔积极参与,还吸引山东、浙江、广西、贵州、四川、重庆、山西等七省于氏家族传人、贤达远道前来参与。4月4日至6日,3000多于氏族众齐聚五福桥畔举行了隆重的于氏宗族大祭祀仪式和独具特色的百人打腰鼓、民间大舞狮等民俗活动,观看了湖南卫视当家花旦栾英涵、刘雪沁、嘉嘉主持,著名艺人阿苗千千、阿昌、中国红女子乐坊、邓娜、于万元等主演的“于门盛世·梦回李熙”清明祭祖典礼大型文艺晚会和为优秀学子、现代大孝子颁奖仪式,他们穿行在于家大院古朴厚重的青砖黛瓦间领略“忠孝传家、诗书济世”的人文李熙内涵,乘兴而来,开心而去。
    于氏后人、著名画家、中国文艺榜百名当代文艺人物、“水墨中国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于万元先生说:“成功举办于氏族众清明大祭扫活动意义深远,在文明祭扫、缅怀先祖的同时,组织开展族众大联谊活动、演艺活动和民间民俗文体娱乐活动,不仅丰富了族众的文体娱乐生活,还增进了族众的情感交流,凝聚了民族向心力,对弘扬民族忠孝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和古村落的宣传、推介与保护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绥宁县李熙桥镇文化站  林道珍 莫平君)

 

    [相关链接]:于家大院又称黄道堂,始建于明清,现存乾隆5年(1740)至光绪15年(1890)的古迹25栋。全部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条石板巷穿过寨门,两层民居排列有序,设计周全,形成四纵八横的建筑格局。山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窗花构图精美,工艺精湛;石雕木刻彩绘栩栩如生,封火墙、防盗窗设计巧妙;人行道均为花岗岩铺成不规则图案。排水和排污系统分为上下两层,明暗两线。尤其是每栋房屋的正面墙体上都醒目的刻有修建年代,是一处颇具规模、保持较为完好的古建筑群。
    从文物考古的角度而言,于家大院发端于2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从文献史迹追溯,于家大院建制于南宋于宗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无论从何时起,于家大院一直坚守着“忠、孝两全”的理念,耕读传家,繁衍子孙。
    忠孝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忠孝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展,奋发有为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在于家大院,远自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九世祖于谦,近自北伐名将于秉懿少将,共和国开国少将于大康、航天科技少帅于登云,文化大家莫雅平,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企业家于教清、于清华,八年如一日伺候瘫痪在床病母的大孝子全昌信……都为传统古村落提供了可资借鉴,可供传承的忠、孝蓝本。

一、忠孝人物剪影

1、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

    于谦(1398.5.13—1457.2.16),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字廷益,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于家大院九氏祖。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存高远,永乐年间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他任监察御史巡按江西时,曾为数位蒙受冤狱的人平反;升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深入里巷访问父老,赈济灾荒,筑堤植树,将镇将私垦的田全部收入官屯,以补助边境经费,前后在任19年,威望很高。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刺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被俘,明朝危在旦夕。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刺,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英宗获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复辟,1457年2月,于谦以“谋逆”罪被杀于北京。两年后,于谦魂归故土,义子于康扶棺南下,将其遗骸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明弘治二年(1489),于谦冤案得以平反,孝宗皇帝表彰其为国家效忠的功绩,赐谥号“肃愍”,并在墓旁建祠纪念,取名“旌功祠”。于谦祠是杭州市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于谦不仅政绩卓著,诗歌成就也非常高,著有《于肃愍功集》。其中《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流传千古,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2、勤政爱民——五品知县陈锡兰

    陈锡兰(1827-1885)又名齐能,号仲馨,李熙大路玄人,清咸丰元年(1851年)中举,先后出任陕西省宜君县、兴平知县。他虽“终身沦滞郡县”却以其“廉”“能”获朝廷“敇封五品知府”等殊荣。光绪六年(1880年)退隐乡居后仍“主教于乡”以“圣贤”人格“教化”家人及乡邻,其后裔现有大中专毕业生2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各1人。
    陈锡兰一生重视农业,曾从任职地引回良种麻谷子在家乡推广种植,成为朝廷贡米。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深受当地老百姓拥护,宜君和兴平两地百姓自发联名赠送“万民伞”。
    陈锡兰故居是陈锡兰辞官后的居所,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总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整座故居坐北朝南,建筑群体平面不甚规则,外墙为弧形,建筑格局随意性较强,有外圆内方之寓意,比较符合陈锡兰的大情操和为人治事宽厚谨慎的道德理念。
    宅院从侧翼开门,堂屋、厢房、闺房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建筑工艺细腻考究,建筑构件多由石雕、木雕、彩绘装饰,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民居类建筑遗产,具有比较典型的研究价值。
    故居南侧照壁上绘有“海瑞像”和短廊南部墙壁上绘有“吟风弄月”图等两幅壁画,风格拙朴,线条流畅,人物形象逼真。整座建筑悬挂的楹联和匾额,如:“恩承北阙||履中蹈和式如金玉,砺才砥德相我国家。”“盍去归来,只赢得两袖清风一肩明月;末之者也,再休题万家忧乐四境桑麻。”“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报国。”“惜衣惜食非是惜财为惜福,求名求利总要求己莫求人。”“松间明月当如此,身外浮云何足论。”“画荻义母仪,馥桂香兰腾麟阁;治歧勤内助,仁浆义粟益龟龄。”“施政始家庭,乡党邦国无异理;推恩原孝友,山林廓庙仰完人。”等均为宅第主人陈锡兰所书,内容涉及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等名句。这些以清官为主题的壁画和以封建道德伦理“警句”的楹联、匾额不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更为直接的反映了宅主人的思想和道德修养情况,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题材,有比较典型的社会意义。
    陈锡兰故居已于2009年报请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使命担当——共和国开国少将于大康

    于大康,乳名胡臣,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生,武汉大学毕业。后经共产党武汉办事处介绍,赴延安任红军长征干部文化学校指导员(胡耀邦任教导员),解放后任空军干部政治学院政委。1955年授少将军衔。后调北京北元601部队任原子弹、导弹、飞机、坦克研究所党委书记。

4、绝对忠诚——航天专家于登云

    于登云,男,1961年11月出生于李熙村于家大院,汉族,研究生学历,研究员,原名于定高,后立志冲向云端致力航天事业改名于登云。曾任中国航天工业部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简称501)研究室主任、部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专业技术部部长(正司局级),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国航天东方红卫星公司总经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常委、常务副主任,是国家百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5年,于登云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198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固体力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部501部。
他主要从事航天器总体和动力学应用理论研究、分析软件开发和工程分析设计等工作。1994年起,他历任501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8年7月任501部副主任,2000年3月任501部 神舟飞船指挥,2001年4月兼任501部东方红四号卫星大平台指挥。2001年12月任总体专业技术部部长。
    他主要参与研究的“卫星动力学分析软件系统“1992年获原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技术进步三等奖;”航天器结构参数优化分析软件系统“1998年获原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航天器空间对接动力学分析仿真软件系统”获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奖二等奖;“资源一号卫星动力学分析设计”获国防科技奖二等奖。1996年他获“航天十佳青年”称号。同年获“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2001年获得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2年获得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先进个人奖励。为中国航天“神州”系列研发,探月工程的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

5、一心向善——商界奇人于教清

    于教清,男,1968年3月27日出生于李熙村。作为一名青年创业者,于教清从1990年开始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先后在江苏、上海等地开发建设了十多个精品住宅和商办项目,累计开发了近百万平方米。现为上海祥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于教清一直秉承“行有余力要多帮助人”。因此,他身体力行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自2006年至今,分别在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捐款建设希望小学二所;向上海市宝山区驻岛部队捐赠电脑30台;向湖北省捐赠4辆救护车;向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捐赠一百万,用于四川广元地震灾区教学楼建设。通过宋庆龄基金会向绥宁县累计捐款180万元,分别用于建立两所小学,宋庆龄爱心书屋2个,为优秀教师建立奖励基金,为两所医院捐赠了医疗设备和三辆救护车。2013年捐款500万元修建绥宁一中教学大楼。
    于教清的善举受到社会的公认,先后当选为“上海振兴湖南经济联谊会副会长”、“政协上海市宝山区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上海市闸北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

6、倾力侍母——现代大孝子全昌信

   全昌信是李熙街上人,中学教师。他的母亲唐艳姬8年前因年老体衰患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有时外出一整天都找不到回家的路。全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毅然辞掉公职,回家专心照顾侍生病的老母亲。陪她散步、聊天,为她端屎端尿,洗澡擦身,端茶送饭喂药,悉心照料。
    如今50出头的他头发全白了,身体也消瘦了,但他从未叫过半声苦,喊过半句累。

7、书生仗剑——文化大家莫雅平

     莫雅平,1966年3月2日出生于李熙老街。李熙小学毕业后考入绥宁二中读初中、高中,高二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到桂林漓江出版社任外国文学编辑,乐山乐水,自称“河边草民”,业余从事写作、翻译和摄影,是我国公认的文化大家。著有《善良的种子》,译作:《魔鬼辞典》、《匹克威克外传》、《李柯克幽默作品选》、《汤姆·索耶历险记》、《笑忘录》、《我儿子的故事》、《笑富人、笑穷人》等,其中《魔鬼辞典》在国内掀起一轮又一轮狂潮。

二、忠孝故事存档

1、孝行感天动地——四世祖于什为父守墓衍生6.17于姓民俗节。

    李熙村于氏四世祖于什父亲于嗥去世后葬牛角岭,他独自一人在父亲墓旁筑一岩屋守墓,每日祭祀,上香供奉,一边守墓,一边静心修炼,冬不取暖,夏不纳凉。诚心感天动地,终修成正果,后世敬称牛角大仙,牛角老爹。于什成仙之日正是农历六月十七,时值大旱,于氏族人将谷穗磨成浆设祭台焚香祭祀,求得大雨倾盆,化了干旱,喜得丰收。后人为纪念于什功德,将每年的六月十七定为于姓祈雨求福的民俗节日。每当这天,于氏族众都欢天喜地,采来谷穗磨成浆设祭台,敲锣打鼓焚香祭祀,必能求得喜降甘霖,相当灵验。

2、善举全在一念之间——神奇的“踏牛令”

    相传,半人半仙的龙牙秀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金口玉言,点石成金。他喜欢游历天下名山大川,查访民情。有一年,他骑着白马从武冈往关峡走,枫木玲山路崎岖。白马性烈,不甘长途跋涉的辛苦,将缰绳弄断了,来到石壁陡峭的关峡隘口,疲惫不堪的白马怎么也不肯往前行。龙牙秀才只得赶马回头往较为平坦的武阳方向行走。
    从关峡到武阳的路上,龙牙秀才好几次找人讨要一根套马绳子,都被拒绝。龙牙秀才很生气,觉得这一带的百姓很小气、不近人情。连根绳子也舍不得。走到李熙桥陈家寨时,有一位老农在犁田。老农见他赶着没套缰绳的马,便好心地问他为什么不给马套绳子,万一马受惊,怎么得了。龙牙秀才面露难色,只是叹了一口气。老农二话没说,把自家牛身上的缰绳解下来,送给了龙牙秀才。龙牙秀才很是感动,当即说了一句“你们这一带的老百姓犁田,不用牛缰绳。”并如此这般教授老农“踏牛令”的咒语、
    从此以后,李熙桥陈家寨方圆二十里地的农民犁田时,牛都不用系缰绳。农民念着“踏牛令”,要走就走,要停就停,要转就转,牛非常听话。更为神奇的是,原本驯服听话的牛,一旦走出龙牙秀才圈定的范围,就要用缰绳了。

3、心诚即为善——正合李熙桥

    在绥宁县有一句”正合李熙桥“的俗语,这句话来源于修建李熙桥的一个经典故事。
    那时候还没有水泥钢筋,修石拱桥首先需要石匠按照设计的拱桥宽度和弧度计算好每一块石头的形状和大小,用木材搭好拱架后,再用和了糯米饭和蛋清的石灰浆,把石头一块一块地砌成拱。不成想在拱桥合龙嵌入最后一块石头的时候,这最后一块石头却怎么也不合缝,不是大了就是小了,要么就是形状不对,总而言之就是合不拢。于是石匠就召集管事的人一起商讨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不是修桥过程中谁做了什么亏心事,以至于神鬼作怪?他们把账册反复翻查,始终没发现一点问题。最后有人想起了一件事:在募捐时,有位很穷的老婆婆,她没有银子也没有米,家徒四壁,年纪大了,也不能去捐工,她替自己不能去修桥而感到惭愧,于是把自己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一把剪辣子的剪刀捐了出来,修桥工人的食堂用得着,由于这件东西太小,又不好换算成银两,募捐的工作人员就没有把这个老婆婆的名字登记到功德薄上去。大家一听,都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便立刻在功德碑文上补上了这个老婆婆的名字,她的名字一上功德薄,把最后一块石头一放,拱桥刚好合拢,并且丝毫不差。
    由于李熙石桥合龙非常紧实,虽然历经千年却仍然非常牢固,至今仍可以过重型汽车,也正因为这个故事,绥宁县的人在比喻某件事非常凑巧切恰如其分时,就用”正合李熙桥“这句话来比喻。

 


文章评论
我要评论>>
理事会成员 | 会员注册 | 关于我们 | 服务范围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专家顾问团 | 网站招聘 |
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涉农信息门户 工信部网站备案编号:湘ICP备19014692号 直通管局:工信部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邵阳三农网工作交流QQ群:147232156 本站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投稿邮箱:910569090@qq.com 技术支持 创新科技
湘公网安备 43051102000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