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到邵阳三农网 请 登录注册
文章
当前位置:邵阳三农网 > 基层 > 话说村官 > 文章详细
人物纪实:劳模女支书的工作梦

               ——记全国劳模、邵阳县梅冲村党支部书记罗金莲

    “中国梦”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出的一个根本目标。中国梦的战略构想,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引导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邵阳县岩口铺镇梅冲村党支部书记罗金莲,把自己倾心为民谋发展的梦想幻化成“工作梦”,帮助村民圆了一个又一个“幸福梦”,她的先进事迹被中央级、省级、市级媒体重点推介,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罗金莲,女,汉族,1958年9月出生,初中文化,中共党员,岩口铺镇梅冲村人。1996年任梅冲村妇联主任兼计生专干;1998年任梅冲村主任,1999年至今任梅冲村党支部书记。十多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湖南省劳动模范、中共湖南省第八届党代表、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学习实践“三个代表”标兵、中共邵阳市第九届党代表、邵阳市三八红旗手、邵阳市优秀共产党员、邵阳市“十大女杰”、邵阳县模范村支书、邵阳县优秀人大代表、邵阳县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
    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一名真真正正的共产党员,她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她的心象金子般熠熠发光。10多年来,她帮助群众圆了修筑联村达组入户的水泥公路梦、家家户户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梦、全体村民看上了清晰的有线电视梦、农家孩子就近读书的上学梦、农民群众科学种田的致富梦……当地干群都知道,梅冲村父老乡亲们这一个个“幸福梦”的实现,均源自罗金莲支书倾心为民谋发展的“工作梦”。

                                     修筑公路突围贫穷

    岩口铺镇梅冲村,是地处邵阳县西北部边陲的岩口铺镇的最偏远的一个村,距县城60多公里,距镇政府近20公里。这是一个有11个村民小组、178户、730多人、有耕地面积680余亩的省级重点扶持贫困山村。
    进入梅冲村,引人注目的是四通八达的村组道路和道路两边的太阳能路灯。村口三条共长7.8公里的水泥路分别向三个方向蜿蜒而去,这是村上的主干道,通过这三条主干道,家家户户相连相通。而在10多年前,这是梅冲村人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睛天尘土飞扬,雨天满地黄汤。清晨赶早上乡场,天黑才能回到房。”这是当时梅冲村的真实写照。1999年,罗金莲当上了梅冲村支书。强烈的责任感让她不停地思索:脱贫致富,路在何方?她深知“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于是她带领村民们开始修路突围贫穷。
    交通不便制约经济发展。村民王福成曾是村里的生猪养殖户,每年生猪出栏的日子却是他犯愁的时候。在“交通基本靠步行”的情况下,生猪要出卖,必须要请人力运输,一头肥猪要4个壮劳力用竹杠轮流抬,运输途中还时常出现劳力及生猪伤亡的情况。一年出栏的80多头生猪,全靠人力抬到市场,费时费力不说,更增加了养殖成本。要摘掉贫穷的帽子、要发展,必须先修路。
    修路,需要钱,更需要人。可是梅冲村因为穷,村民们都死死地守着自己手上的一亩三分地图个肚子饱,要想让村民们投工投劳比登天还难。“怎么办,就先自己带头出钱出力吧。”罗金莲把她老公在氮肥厂上班存下来的4000元钱拿了出来贡献给修路事业。为了省钱,她甚至把自家楼板拆下来当修路的模板。缺资金时,她耐着烦,磨破了嘴皮子,到各级政府去争取资金;缺人手时,带上自己全家人一起干……
    有人说罗金莲真傻,修路这种事连历届前任的男支书们都没办好,你一个女人家何必去操这份闲心。虽然有闲言碎语,但村里更多的人被她公而忘私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从1999年到2005年,全村共组织17次修路,多次的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同意筹资筹劳修路,由村民自主筹资,设立专人监管资金,将修建任务分到户,村民参与修建。农忙时,大家正常开展农业生产;农闲时,大家就自主参与道路建设,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经过几年努力,一条条狭窄的“泥水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到2005年底,梅冲村硬化路面达90%,80%的农户享受到了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的便利。一些村民把开垦的荒山退耕,开始对良田进行精耕细作;养殖户重新养起猪、牛、羊、鸡、鸭、鹅等畜禽;还有的人则外出经商或务工。村里的泥坯房正在被砖混结构的别墅式楼房替代,村民的生活正在悄然改变。
    新年伊始,梅冲村活动中心大坪里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数百名群众的欢歌笑语,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同庆梅冲村至大塘村的一条长2000米、宽4.5米的联村水泥公路通车。“这条路啊,我们盼了几十年,今年搭帮罗支书帮我们圆了修路梦,使大塘村、梅冲村、花桥村、麦兰村、腰古塘村等沿途近10个村、上万人解决了行路难的历史问题,靠她活到120岁……”提起修好了这条路,78岁的老党员王仁贵十分感激。

                                    兴修水利造福村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改善民生的支撑。致富路打通后,罗金莲又马不停蹄地带领村民修建了三处自来水饮水工程和一条农田灌溉水渠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圆了老百姓的“命脉梦”。
    阳春三月,正是村民们在农田里播种的季节。在梅冲村,村民们有的在农田里犁田栽秧,有的在自家菜地里采摘春天的果实,一派春耕繁忙的景象。村口的山腰上,一名蹲在水渠边洗菜的老大娘说:“以前这个水渠的堤坝是用沟里的泥土堆成的,年代久了,堤坝都垮完了,好好的一渠水就白白的流淌了,要不是罗支书做好事,我们哪有今天的幸福日子哟”!
    梅冲村的这个水渠,还是1958年修建的,从双江水库延伸而来,由于受当时条件的影响,村民们没有钢筋水泥,也没有专业化的修建队伍,只能用泥土石块垒成堤坝。每年的雨水季节,堤坝经雨水冲刷后,该村地段长约1500多米的堤坝就会出现漏水的现象,大量的水从堤坝的垮塌处流失,全村500多亩的农田得不到灌溉。每到春耕时节,为了灌溉,村民们纷纷到源头抢水,为此事打架斗殴的事情时有发生,村委会曾多次出面协调解决抢水引发的纠纷。特别是一遇干旱期,大片大片的农田在烈日的曝晒下逐渐干涸,部分农田已裂开了二三指般宽的口子。村民们为了各自的生计,张家在水渠的缺口处挖沟,将水引进自家的农田里;李家乘着天黑,用泥巴把水堵住,布管将水放到自家田里;王家三个兄弟年轻气盛,每晚抬着抽水机守候在渠道边抽水救禾;家里没有劳动力或年老多病的村民只能“望渠兴叹”。水,成了全村人的命根子,没有水,全村200多户人的生产生活将面临绝境。罗金莲见村民们为水发愁,为水斗殴,为水挨饿时,她的心揪成了一团,站在千疮百孔的堤坝上,心中升起了一股无名的火焰,心里盘算着如何为乡亲们做点好事,解决乡亲们的燃眉之急。
    2005年初,罗金莲怀揣着她和老伴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万元钱来到了村委,与村干部和党员组长商量如何修建水渠。在村委的号召下,村里的大伯、大娘们主动加入了修建水渠的队伍。为了抢在雨季来临之前修通水渠,就在附近的村里雇佣民工帮忙,在她的带动下,大家干劲十足。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生命!清淤、挖沟、筑坝,装模、挑沙、浇注混凝土……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一条标准的水渠成功了,同时,对10多口山塘进行整修、5处农用电排机埠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了改善,500多亩农田可得到旱涝保收,不再靠天吃饭。全村人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是罗支书给他们带来的幸福。
    村民李桂香说,按风俗大年初一是不能出去挑水的,可以前没有自来水的时候,全村近200户人家就集中在大年三十的时候排队到一公里以外的山洞里去挑水,其中村民为了抢水大打出手也是常有的事,以致闹得过年也不安宁。现在好了,通过罗支书先后自费到省、市、县政府、农办、扶贫办等相关部门20多趟,累计共为新农村建设争取了项目资金近100万元,帮助我们村建好了三座自来水井,每家每户龙头一拧就有甘甜的泉水流到家里来了。

                                         文化强村改善民生

    走进梅冲村活动中心,室内琴声悠扬,与窗外的清风明月共同构成一幅动人画卷。与此同时,位于该村的文明学校操坪里,村民们正和着音乐的旋律翩翩起舞,文体活动室内不少村民拿着乒乓球拍激战正酣……处处呈现出一派和谐景象。
    与繁荣的文化景象交相辉映的是梅冲村村务公开栏上耀眼的数据:2013年,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998年的不足400元上升到3160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全镇农村前列。
    是什么力量让这个曾经因“耕种无土地、就业无岗位、生计无着落、创业无出路”而闻名乡里的小村庄完成如此华丽的转身?答案之一就是近几年该村围绕如何让农民群众“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大胆实践,总结探索出“经济先行、文化引领、科学发展、强村富民”的发展路子,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文化名村”。
    “文化大发展给我们村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村主任王付军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村里有部分人先富起来,但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加上小农思想影响,一些人口袋里有钱之后抱着小成则满的思想,同时,因为农村文体设施少,文化生活单调,导致封建迷信活动盛行,赌博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我们村不断加大对农村文体设施的投入,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大力繁荣乡村文化,才有了今天这番局面。”
    据了解,为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除加大对文体设施的投入外,梅冲村还不断加强自身文化造血功能。为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力量,组建了村威风舞狮队、女子腰鼓队、管弦乐队、村老人协会锣鼓队等文体活动队伍,使得该村的文化造血功能得到了新的提升。
    同时在村里安装了全镇唯一的村级有线电视系统,城里的人能看几个频道,我们就能看几个频道。除此之外,还争取有关部门资助和群众自愿集资,投资20多万元,4间两层的高标准村小学教学楼拔地而起,建筑质量和标准在当时全县农村小学中首屈一指,圆了本村和周边4个村200多名学生就近读书的“上学梦”。建好了集便民服务、文化娱乐、远程教育等为一体的村活动中心,并在村中心地段水泥公路的两旁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让山村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到处呈现一派整洁、和谐、稳定的农村新气象。

                                        创新管理百姓受惠

    为破解村级监督缺乏机构、缺乏全面、缺乏力度的“三缺”难题,培育村级监督的“助手”,延伸村级监督的“触角”,加强对村级事务的全方位监督。2008年以来,邵阳县纪委在岩口铺镇农村率先进行了“三委治村”(村支委、村民委、村监委)试点。“三委治村”模式,就是通过健全村支委、村民委组织,设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分别行使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和协调配合,其本质是村民自治,核心是权力制衡,特点是程序规范。致力于管好村财用好钱,管好干部用好权,管好村务促好廉,罗金莲率先响应,于当年6月份就成立了梅冲村民监督委员会,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推选3位素质高、思想好的村民担任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村干部动用村财都要经过他们同意,村里做什么事群众都心中有数。同时配套建立了围绕加强新农村建设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监管,全面推行双签三审、村财预算、公决竞标等“三项制度”,有效治理了农村集体财产管理混乱的问题,实现“管理民主”,受到省、市、县领导的好评。
    这些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种养大户代表组成的“村监委”,用“清廉”为镜、“绩效”为尺来考量村干部,进一步明确村干部的责、权、利,架起了干群连心“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曾在村里担任村支书、村主任等职17年、现任“村监委”主任的王亮元说:“罗金莲担任我们的村支书,我们很放心!她任职的10多年来,经过我们村监委的财务清理,她的村务公开很到位,大小事情都经过了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所争取的100多万元项目资金,去向非常分明,她自己不但没有乱花公家的1分钱,还大约为村里‘倒贴’了3万多元的车差费,广大村民打心底里佩服她,都说她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代表,村民的好当家,群众致富的好带头人。”

                                          倾心为民无私奉献

    干事难,在穷村干事更难。罗金莲不仅能干,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热心人。村里有个困难户叫王庆勇,老伴长年生病,卧床不起。罗金莲就帮助他协调贷款,解决生产资料等困难。到了春节,罗金莲从他自己兜里拿出200元钱给王庆勇,这一给就是5年。问到王庆勇此事,王的眼睛红了,老半天说不出话来。
    村里有个叫王广军的村民,高中毕业回来后想养几头牛致富,缺资金需要贷款,可是全村谁都不敢给他担保。罗金莲知道后二话不说出面担保给他贷款1万元,使王广军的养牛业发展到现在的20多头,年收入近3万元。当得知油榨组村民王长江、毛屋组村民王力军想发展生猪、山羊养殖业却没有资金的消息后,罗金莲不但帮助他们协调资金,而且自己还无偿各投入一万元,帮助他俩建起占地600平方米的养殖场。2013年,王长江和王力军实现收入15万元。
    为提高村民增收速度,罗金莲决心从调整产业结构上做文章,发挥山区优势,引导村民大力发展药材、时鲜水果、畜禽养殖等高效农业。没有技术,她出资买光盘、订资料;没有管理经验,她请专家、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实地指导;没有资金,她亲自为村民联系贷款,采购种苗。

    在倾力扶植种养大户的同时,她很注意扶助弱小农户。2003年,她主动为致富无门的雄伟组村民钟金华担保贷款4000元,又以自己名义贷款5000元,借给他购买药材种苗及农药化肥,并请玉竹种植大户对他进行技术指导。钟金华当年收入5万元,成了村里的药材种植大户。村民王幸福、王朝华、王曙光三人计划发展良种基础母牛养殖,罗金莲又为他们组织资金5万元,从山东购回30头良种母牛……这些年,罗金莲为了村民脱贫致富垫付了多少钱,没有人算得清,因为她从不张扬。只知道她每年2000多元的工资和她老伴的退休工资总是被提前支取。
    70多岁的王喜求夫妇一说起罗支书,总是感激涕零。他们的儿子车祸丧生,女儿因病早逝,膝下仅有一个读书的孙女,一间破旧的泥砖房倒塌后,罗金莲带头捐资1200元,发动党团员和民兵助工助料,为老人修建好两间红砖房,每年还为他们解决1000多元生活费。她竭力为村民搭建致富“金桥”,前县委书记蒋耀华风趣地说她是村民的“双料媒婆”。
    改革开放后,别的地方先后富了起来,该村却穷貌未改,170户人家有60多个单身汉,为了发泄,他们常常无事生非,大事不犯,小事不断。乐善好施的罗金莲四处牵线搭桥,常年带着红薯、面包等干粮东奔西跑,足迹遍布3个省40多个县。1998年,贵州省沿河县公安局怀疑她是人贩子,派专案组来调查,她的事迹不胫而走。专案组人员大受感动,主动帮她当起了义务说媒人。10多年间,她磨破嘴皮,减少了30多名单身汉,贵州、四川嫁来的姑娘有12名。王成军三兄弟都是三、四十岁的大龄青年,靠她说媒结婚,视她为再生父母。村里的老百姓都说:“罗支书一年365天,天天在为我们办实事、办好事。”
    面对村里的百姓历数她当年的功绩时,罗金莲表示自己还没有做得那么好,是群众抬高了自己。“我们根本没有一点的抬高罗支书,不信你看罗支书的手,为了给村里搞建设,都已经脱了好几层皮了”,一位村民说道。村民隆兴国表示,梅冲村就是靠罗支书的这双手才打出了今天的这番天地。
    “毛主席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就会对我们好。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罗金莲见村民都为自己说好话非常感动,表示梅冲村能有今天,是村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后来笔者了解到,虽然罗金莲为村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获得了各级政府颁给她的20多项荣誉,但她并没有就此为自己捞一些好处,至今她的3个儿子都是靠自己的能力赚钱养家。各级政府奖给她的奖金,包括自己每年的村干部补贴工资都投进了村里的建设事业。
    现在罗金莲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她想赶在退休前为村里办几件未完成的实事。她对笔者说,村里还有几节“断头路”没有硬化好,给过往的行人和车辆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还有村里的病险水库山塘需要维修,不然会给村里的群众埋下安全隐患;防洪水渠还正在修缮之中……她说办好这些事情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她将尽余力献余热,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高春奇)

 

编辑:001


文章评论
我要评论>>
理事会成员 | 会员注册 | 关于我们 | 服务范围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专家顾问团 | 网站招聘 |
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涉农信息门户 工信部网站备案编号:湘ICP备19014692号 直通管局:工信部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邵阳三农网工作交流QQ群:147232156 本站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投稿邮箱:910569090@qq.com 技术支持 创新科技
湘公网安备 43051102000021号